LRC歌词
[ilingku:037]
[00:00.00]本字幕由TME AI技术生成
[00:03.57]嗯
[00:09.26]魏延一案中
[00:10.78]有一个不解之谜
[00:12.96]那就是诸葛亮在临终前
[00:15.26]为什么要做出不利于魏延的撤军部署
[00:19.46]这个部署真与两人的军事路线分歧有关吗
[00:24.58]诸葛亮北伐时
[00:26.20]为什么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00:30.02]在这个分歧的背后
[00:31.88]有什么不能公开的隐情
[00:34.84]诸葛亮数出岐山
[00:36.80]劳而无功
[00:38.04]却仍然锲而不舍的进行北伐
[00:41.18]又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00:43.64]the个the这的这的这的证据
[00:50.15]上一章讲了魏延一案
[00:52.59]此案的性质现在大致上已经清楚
[00:55.95]即魏延的作乱
[00:57.87]不是谋反
[00:59.17]而是内讧
[01:00.87]其直接责任人是杨怡和魏延自己
[01:04.81]但是诸葛亮也有脱不了的干系
[01:08.51]因为他在临终前做了一个奇怪的部署
[01:12.85]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
[01:14.97]诸葛亮病重的时候
[01:16.71]召开了一次秘密的榻前会议
[01:20.15]与会的有长史杨怡
[01:22.53]司马贾谊
[01:23.67]护军姜维等人
[01:25.78]诸葛亮交代
[01:26.96]自己死后
[01:28.22]立即撤军
[01:29.34]让魏延断后
[01:31.22]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
[01:33.50]就不管他
[01:34.74]部队进行开拔
[01:37.68]这事儿十分的可疑
[01:40.70]众所周知
[01:41.92]当时北伐军中
[01:43.72]除诸葛亮以外
[01:45.14]魏延的地位是最高的
[01:47.30]任前将军
[01:48.60]征西大将军贾捷
[01:50.84]封南郑侯
[01:53.13]南郑侯就是县侯
[01:55.73]爵位最高
[01:57.33]大将军是食职
[01:59.23]军衔最高
[02:00.75]贾节就是有尚方宝剑
[02:03.27]权威最高
[02:05.49]按照常规常理
[02:07.35]接替诸葛亮指挥全军行动的
[02:10.51]当然应该是魏延
[02:12.59]然而
[02:13.03]诸葛亮却指定了杨怡
[02:15.41]杨怡是什么职务啊
[02:17.85]丞相长史加隋军将军
[02:20.95]丞相长史就是丞相府的秘书长
[02:24.27]其实啊
[02:24.87]是大管家
[02:26.57]隋军将军则是部统帅部队的光杆司令
[02:30.69]实际上是军队里的文职人员
[02:33.76]也就是说
[02:34.91]诸葛亮的这个部署
[02:36.65]是军权不交给军人
[02:38.83]却交给了文人
[02:40.45]不交给高官却交给了低官
[02:43.55]不交给副统帅却交给了秘书长
[02:47.70]如此颠倒错乱
[02:49.78]难道不奇怪吗
[02:57.83]于是我们就要问一
[03:00.03]诸葛亮为什么不用魏延而用杨怡
[03:03.75]二
[03:04.39]他召开的这个秘密榻前会议
[03:07.21]为什么不通知魏延参加
[03:10.03]三
[03:10.75]诸葛亮为什么料定魏延不会服从命令
[03:14.41]而且要求部队不管魏延自行出发
[03:19.11]这里面最奇怪的就是这一条
[03:22.41]若言祸不从命
[03:24.19]军便自发
[03:26.17]谁都看得出来
[03:27.71]这简直就是置位言于死地
[03:30.37]或者逼他谋反
[03:32.21]至少也是准备抛弃他们
[03:35.82]其中利害
[03:37.02]诸葛亮不会不知道
[03:39.26]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03:42.02]也有三种解释
[03:44.57]三国演义的说法是
[03:46.33]诸葛亮料定魏延会造反
[03:48.85]这当然能够解释所有的疑团
[03:51.77]但这是小说里边编的
[03:54.07]靠不住的
[03:55.85]事实上
[03:56.91]没有哪个严谨的历史学家会采用这个说法
[04:00.91]就连对诸葛亮推崇备至的那些学者
[04:04.21]也都认为所谓魏延谋反
[04:07.03]实为当时的一大冤案
[04:10.15]所以此书不能成立
[04:12.81]但是
[04:13.43]魏延不不谋反
[04:15.22]诸葛亮就有麻烦
[04:17.44]统帅抛弃副统帅
[04:19.36]那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吧
[04:21.34]所以
[04:22.16]某些既认为魏延冤枉
[04:24.30]又维护诸葛亮的历史学家就主张三国志所宰并非事实
[04:30.47]比如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就认为
[04:33.59]诸葛亮病危的时候
[04:35.33]并没有制定退兵计划就突然去世了
[04:39.41]所谓令言断后
[04:41.07]将为次之
[04:42.23]是杨怡的计划
[04:43.83]不是诸葛亮的计划
[04:45.91]撇下魏延敬自开拔
[04:48.09]自然也是杨怡的主张
[04:50.17]不是诸葛亮的主张
[04:52.37]诸葛亮压根儿就没说过若言或不从命
[04:56.29]军变自发的话
[04:58.76]按照陈尔东先生闲话三分的猜测
[05:01.88]这话很可能是杨怡等人假传丞相一命
[05:06.88]这当然也讲得通
[05:09.00]魏延不在身边
[05:10.68]孔明死无对证
[05:12.46]丞相一命之类的口谕
[05:14.96]还不是由着杨怡之流信口雌黄吗
[05:18.72]而且这种说法还有一个好处
[05:22.38]就是一了百了
[05:24.34]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05:26.68]可惜
[05:27.44]这只是猜测
[05:29.01]只是推理
[05:30.23]一点证据都没有
[05:36.99]于是
[05:37.73]我们不得不面对第三种可能
[05:40.71]诸葛亮确实召开了秘密的榻前会议
[05:44.61]也确实做了令言断后
[05:46.85]将为次之
[05:48.07]若延或不从命
[05:49.61]军便自发的部署
[05:52.07]至于诸葛亮为什么要做出这样一个不利于魏延的部署
[05:56.63]张作耀先生
[05:57.71]刘备传的解释是
[05:59.37]诸葛亮对魏延不信任
[06:01.95]那为什么不信任呢
[06:03.99]因为他们在军事战术上有分歧
[06:07.25]这个说法有证据吗
[06:09.35]有
[06:10.55]三国志魏延传说
[06:12.41]每次出征
[06:13.61]魏延总是要向诸葛亮请兵
[06:16.13]让他单独率领一支队伍
[06:18.21]走不同的路线
[06:19.75]两路出击
[06:21.05]会师潼关
[06:22.49]就像当年韩信替刘邦打天下那样
[06:26.13]而诸葛亮也总是不答应他
[06:29.19]于是魏延便认为诸葛亮胆小怕事
[06:33.23]因怀才不遇而愤愤不平
[06:40.08]魏延与诸葛亮存在分歧
[06:42.58]还有一个实例
[06:44.12]那就是所谓的子午谷奇谋
[06:47.38]我们知道
[06:48.52]蜀军从汉中北进中原
[06:51.26]必经秦岭
[06:52.80]而跨越秦岭的路线则有三条
[06:56.22]一条是东面的子午谷通道
[06:59.12]全长六百多里
[07:00.80]出口就是长安
[07:03.10]一条是中间的筑谷通道
[07:05.72]全长四百多里
[07:07.30]出口就是武功
[07:09.54]还有一条是西面的斜谷通道
[07:12.48]全长近五百里
[07:14.10]出口就是梅国
[07:16.62]斜谷道中段有一条西北向的支道
[07:20.36]叫击鼓
[07:21.58]从击鼓出散关
[07:23.22]就到了陈仓
[07:24.88]建兴六年春天
[07:26.54]早已抵达汉中的诸葛亮决定发起进攻
[07:30.30]开始他的第一次北伐
[07:32.76]走哪条路
[07:34.30]这就成了问题
[07:36.38]据三国志
[07:37.26]魏延传裴松之注引的魏略记载
[07:40.48]当时诸葛亮是召开了军事会议的
[07:43.36]会议地点是在南郑
[07:46.04]在会上
[07:46.92]魏延第一次提出了兵分两路的主张
[07:50.46]具体的说
[07:51.54]就是由他自己率领五千精兵
[07:54.30]在家搬运粮草的五千人
[07:56.74]从堡中出发
[07:58.10]沿秦岭而东
[07:59.62]顺子午谷而北
[08:01.48]不用十天
[08:02.28]就可以到达长安
[08:04.00]与此同时
[08:05.38]诸诸葛亮也亲率大军
[08:08.11]走斜谷
[08:09.21]挺进梅国陈仓
[08:11.79]魏延说
[08:12.81]镇守长安的是曹操的女婿夏侯茂
[08:16.81]这是一个没有用的公子哥
[08:19.13]他听说末将神兵天将
[08:21.11]肯定吓得掉头就跑
[08:23.75]长安城里并没有什么像样的官员
[08:27.09]钱粮却很充足
[08:28.99]末将足可抵挡一阵儿
[08:32.03]等丞相兵到
[08:33.37]两军汇合咸阳以西
[08:36.32]这不就搞定了吗
[08:38.50]可诸葛亮不听
[08:40.58]这就是所谓的子五谷奇谋
[08:43.38]这是诸葛亮时代的一段有名的公案
[08:46.76]也是史学家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
[08:50.58]很多人都想不通
[08:52.24]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纳魏延的建议
[08:55.20]出奇兵
[08:56.16]走子五谷
[08:57.22]打曹魏一个措手不及呢
[09:00.60]其实
[09:01.44]魏延的建议包括两个内容
[09:04.56]一是分兵
[09:05.98]二是奇袭
[09:08.27]因此
[09:09.03]此案也包括两个问题
[09:11.83]一是诸葛亮为什么不让魏延分兵
[09:14.93]二是诸葛亮为什么不走子五谷
[09:23.37]先说分兵
[09:24.83]分兵其实很正常
[09:26.91]刘备和关羽就常常分兵
[09:29.95]隆中对也说
[09:31.57]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09:34.97]洛
[09:35.65]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09:39.92]魏延自己也说
[09:41.50]如韩信故事
[09:43.64]可见
[09:44.32]魏延是把诸葛亮拟于刘邦
[09:47.14]刘备
[09:47.80]把自己看作韩信
[09:49.88]关羽
[09:50.58]并无不忠
[09:51.74]也并无不妥
[09:53.66]这其一
[09:54.80]其二呢
[09:55.93]诸葛亮也不是绝不分兵
[09:59.04]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10:01.42]他后来的决策就是扬言要从协谷攻梅国
[10:05.66]并且派赵云和邓之占据击鼓
[10:09.18]自己却亲率率军军攻西边的的山
[10:13.15]山以分兵
[10:14.63]并非绝不可行
[10:16.67]但诸葛亮派赵云
[10:18.29]邓之
[10:19.09]不派魏延
[10:20.63]这就让人觉得
[10:21.93]他对魏延不信任了
[10:24.53]这个说法
[10:25.57]可以讨论
[10:26.85]因为第一
[10:27.93]赵云和邓芝率领的只是宜军
[10:31.29]并不是一定非派谁不可
[10:34.61]何况这时候赵云的地位
[10:37.01]也不比魏延帝
[10:38.93]两个人均在建兴元年被封为亭侯
[10:42.55]赵云的职务是中户军振东将军
[10:46.13]魏延的职务呢
[10:47.37]是丞相司马
[10:48.93]凉州刺史
[10:51.19]派赵云不派魏延
[10:53.13]不能说就是对魏延的不信任
[10:56.27]这第二
[10:57.25]从魏延的履历来看
[10:59.33]诸葛亮对他还是重用的
[11:02.01]毕竟魏延是刘备所赏识的人
[11:05.55]正所谓先主重臣
[11:08.80]刘备在世的时候
[11:10.54]他已经从衙门将军
[11:12.48]镇远将军
[11:13.68]一直做到了镇北将军
[11:16.32]诸葛亮接手之后
[11:17.92]又封都亭侯
[11:19.64]建兴五年
[11:20.88]诸葛亮进驻汉中
[11:22.46]任命魏延为前部指挥官
[11:25.26]兼任丞相司马
[11:27.18]凉州刺史
[11:28.71]嗯 建兴八年
[11:30.43]又晋升他为前军师
[11:32.47]征西大将军贾节
[11:35.01]爵位也升了两级
[11:37.35]从亭侯晋升为县侯
[11:40.13]也就是南郑侯
[11:42.25]另外
[11:42.89]据三国志刘琰传记载
[11:45.25]刘琰与魏延闹矛盾
[11:47.31]被诸葛亮责备的还是刘琰
[11:50.59]所以此说不大讲得通
[11:58.10]再说子午谷
[11:59.78]这也是历史上争论颇多的一个问题
[12:03.18]争论的焦点
[12:04.54]多半在魏延的奇谋是否可行
[12:09.07]一派认为
[12:10.21]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
[12:12.33]实在是可惜
[12:13.99]众所周知
[12:15.09]对于诸葛亮的这次北伐
[12:17.25]曹魏方面是毫无思想准备的
[12:20.77]等到蜀军出现在岐山
[12:23.11]南安 天水
[12:24.67]安定三郡就同时叛魏应亮
[12:28.11]结果关中响阵
[12:30.41]曹魏集团是朝野恐惧
[12:33.99]这个时候
[12:35.07]如果魏延的五千精兵也出现在长安
[12:39.17]那将是何等的情况啊
[12:42.15]西湖孔明太过谨慎
[12:44.57]以至于坐失良机
[12:47.39]这当然很在理
[12:49.41]不过反对派的意见也不容忽视
[12:53.39]他们认为魏延的方案未知数太多
[12:58.08]比方说
[12:58.97]魏延料定夏侯茂会弃城逃跑
[13:02.51]那万一他不跑呢
[13:04.45]或者夏侯茂跑了
[13:06.11]其他的将领固守呢
[13:08.33]何况魏国名将郭淮等人尽在海咫尺
[13:13.10]一旦长安死守
[13:14.94]郭淮来援的话
[13:16.86]并无太多粮草的魏延军队
[13:19.78]岂不是就被包了饺子吗
[13:22.97]魏延说
[13:23.69]诸葛亮的大军从邪谷北上
[13:26.21]随后就到
[13:27.77]那么如果赶不到呢
[13:30.13]要知道
[13:31.17]无论子午还是邪谷
[13:33.39]所经的都是崇山峻岭
[13:35.95]道路艰险
[13:37.23]又气候多变
[13:38.91]行程算不了那么准的
[13:41.41]远道袭人
[13:42.75]士机难测
[13:44.47]故千里用兵
[13:45.85]必须慎之又慎
[13:48.41]何况魏延之军跋山涉水
[13:51.17]千辛万苦走到长安
[13:53.88]已是强弩之末
[13:55.82]怎么敌得过夏侯惇守株待兔
[13:59.16]以逸待劳呢
[14:01.14]所以
[14:01.78]诸葛亮不用未延之计
[14:03.94]显然是对的
[14:06.62]这些说法
[14:07.86]当然都有道理
[14:09.46]但我认为
[14:10.58]也都没有说到根本
[14:13.03]根本是什么呢
[14:14.41]是政治
[14:16.47]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14:18.99]何况诸葛亮首先是政治家
[14:22.39]政治家在进行战争的时候
[14:24.79]首先要算的是政治账
[14:27.65]其次才是军事账
[14:30.66]诸葛亮在决定是否采纳魏延建议的时候
[14:34.28]也是如此
[14:35.88]那么
[14:36.48]诸葛亮算的又是一笔怎么样的政治账呢
[14:45.04]这就要先弄清一个大问题
[14:47.78]为什么北伐呀
[14:49.86]关于这一点
[14:51.06]出师表是做了交代的
[14:53.16]而且按照通常的理解
[14:55.42]北伐的目的就是出师表所说的那十六个字
[14:59.88]北定中原
[15:01.42]攘除奸兄
[15:02.94]兴复汉室
[15:04.42]还于旧都啊
[15:06.92]这当然并不错
[15:08.76]因为这个确实是诸葛亮的理想
[15:11.90]我一再说过
[15:13.40]诸葛亮不等同于一般的谋士
[15:16.58]谋臣之处就在于他有理想
[15:19.80]他的这个理想
[15:21.20]也一直没有忘记
[15:23.44]但我们要问
[15:24.88]这个理想
[15:26.32]他实现了吗
[15:28.18]没有
[15:29.74]诸葛亮的多次北伐
[15:31.66]虽然也取得了一些胜利
[15:33.92]比如夺得了武都
[15:35.64]阴平
[15:35.98]杀杀了王双
[15:37.51]张郃
[15:38.33]但总体上说
[15:39.81]可谓是劳而无功
[15:41.85]得不偿失
[15:43.33]离兴复汉室
[15:44.67]还于旧都的目标
[15:46.43]就更是相去甚远
[15:49.05]这当然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
[15:51.47]更不是因为他不努力
[15:53.33]而是事所必然
[15:56.56]这里所说的士
[15:58.04]也有三点
[15:59.28]第一
[16:00.10]曹魏非粟王之国
[16:02.66]在刘备和诸葛亮的眼里
[16:04.76]嘴里 心目中
[16:06.44]曹魏是汉贼
[16:07.94]是罪人
[16:09.24]这个政治立场
[16:10.58]他们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啊
[16:13.26]当然
[16:13.76]孙权是放弃过的
[16:16.20]据诸葛亮集记载
[16:17.90]刘备去世以后
[16:19.40]曹魏方面的一些人
[16:21.14]包括司徒华阴
[16:22.72]司空王朗
[16:23.84]尚书令陈群
[16:25.18]太史令许知
[16:26.74]都先后给诸葛亮写过劝降书
[16:29.78]诸葛亮并不一一作父乃做正义一文
[16:34.56]公开的表明了态度
[00:00.00]本字幕由TME AI技术生成
[00:03.57]嗯
[00:09.26]魏延一案中
[00:10.78]有一个不解之谜
[00:12.96]那就是诸葛亮在临终前
[00:15.26]为什么要做出不利于魏延的撤军部署
[00:19.46]这个部署真与两人的军事路线分歧有关吗
[00:24.58]诸葛亮北伐时
[00:26.20]为什么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00:30.02]在这个分歧的背后
[00:31.88]有什么不能公开的隐情
[00:34.84]诸葛亮数出岐山
[00:36.80]劳而无功
[00:38.04]却仍然锲而不舍的进行北伐
[00:41.18]又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00:43.64]the个the这的这的这的证据
[00:50.15]上一章讲了魏延一案
[00:52.59]此案的性质现在大致上已经清楚
[00:55.95]即魏延的作乱
[00:57.87]不是谋反
[00:59.17]而是内讧
[01:00.87]其直接责任人是杨怡和魏延自己
[01:04.81]但是诸葛亮也有脱不了的干系
[01:08.51]因为他在临终前做了一个奇怪的部署
[01:12.85]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
[01:14.97]诸葛亮病重的时候
[01:16.71]召开了一次秘密的榻前会议
[01:20.15]与会的有长史杨怡
[01:22.53]司马贾谊
[01:23.67]护军姜维等人
[01:25.78]诸葛亮交代
[01:26.96]自己死后
[01:28.22]立即撤军
[01:29.34]让魏延断后
[01:31.22]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
[01:33.50]就不管他
[01:34.74]部队进行开拔
[01:37.68]这事儿十分的可疑
[01:40.70]众所周知
[01:41.92]当时北伐军中
[01:43.72]除诸葛亮以外
[01:45.14]魏延的地位是最高的
[01:47.30]任前将军
[01:48.60]征西大将军贾捷
[01:50.84]封南郑侯
[01:53.13]南郑侯就是县侯
[01:55.73]爵位最高
[01:57.33]大将军是食职
[01:59.23]军衔最高
[02:00.75]贾节就是有尚方宝剑
[02:03.27]权威最高
[02:05.49]按照常规常理
[02:07.35]接替诸葛亮指挥全军行动的
[02:10.51]当然应该是魏延
[02:12.59]然而
[02:13.03]诸葛亮却指定了杨怡
[02:15.41]杨怡是什么职务啊
[02:17.85]丞相长史加隋军将军
[02:20.95]丞相长史就是丞相府的秘书长
[02:24.27]其实啊
[02:24.87]是大管家
[02:26.57]隋军将军则是部统帅部队的光杆司令
[02:30.69]实际上是军队里的文职人员
[02:33.76]也就是说
[02:34.91]诸葛亮的这个部署
[02:36.65]是军权不交给军人
[02:38.83]却交给了文人
[02:40.45]不交给高官却交给了低官
[02:43.55]不交给副统帅却交给了秘书长
[02:47.70]如此颠倒错乱
[02:49.78]难道不奇怪吗
[02:57.83]于是我们就要问一
[03:00.03]诸葛亮为什么不用魏延而用杨怡
[03:03.75]二
[03:04.39]他召开的这个秘密榻前会议
[03:07.21]为什么不通知魏延参加
[03:10.03]三
[03:10.75]诸葛亮为什么料定魏延不会服从命令
[03:14.41]而且要求部队不管魏延自行出发
[03:19.11]这里面最奇怪的就是这一条
[03:22.41]若言祸不从命
[03:24.19]军便自发
[03:26.17]谁都看得出来
[03:27.71]这简直就是置位言于死地
[03:30.37]或者逼他谋反
[03:32.21]至少也是准备抛弃他们
[03:35.82]其中利害
[03:37.02]诸葛亮不会不知道
[03:39.26]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03:42.02]也有三种解释
[03:44.57]三国演义的说法是
[03:46.33]诸葛亮料定魏延会造反
[03:48.85]这当然能够解释所有的疑团
[03:51.77]但这是小说里边编的
[03:54.07]靠不住的
[03:55.85]事实上
[03:56.91]没有哪个严谨的历史学家会采用这个说法
[04:00.91]就连对诸葛亮推崇备至的那些学者
[04:04.21]也都认为所谓魏延谋反
[04:07.03]实为当时的一大冤案
[04:10.15]所以此书不能成立
[04:12.81]但是
[04:13.43]魏延不不谋反
[04:15.22]诸葛亮就有麻烦
[04:17.44]统帅抛弃副统帅
[04:19.36]那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吧
[04:21.34]所以
[04:22.16]某些既认为魏延冤枉
[04:24.30]又维护诸葛亮的历史学家就主张三国志所宰并非事实
[04:30.47]比如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就认为
[04:33.59]诸葛亮病危的时候
[04:35.33]并没有制定退兵计划就突然去世了
[04:39.41]所谓令言断后
[04:41.07]将为次之
[04:42.23]是杨怡的计划
[04:43.83]不是诸葛亮的计划
[04:45.91]撇下魏延敬自开拔
[04:48.09]自然也是杨怡的主张
[04:50.17]不是诸葛亮的主张
[04:52.37]诸葛亮压根儿就没说过若言或不从命
[04:56.29]军变自发的话
[04:58.76]按照陈尔东先生闲话三分的猜测
[05:01.88]这话很可能是杨怡等人假传丞相一命
[05:06.88]这当然也讲得通
[05:09.00]魏延不在身边
[05:10.68]孔明死无对证
[05:12.46]丞相一命之类的口谕
[05:14.96]还不是由着杨怡之流信口雌黄吗
[05:18.72]而且这种说法还有一个好处
[05:22.38]就是一了百了
[05:24.34]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05:26.68]可惜
[05:27.44]这只是猜测
[05:29.01]只是推理
[05:30.23]一点证据都没有
[05:36.99]于是
[05:37.73]我们不得不面对第三种可能
[05:40.71]诸葛亮确实召开了秘密的榻前会议
[05:44.61]也确实做了令言断后
[05:46.85]将为次之
[05:48.07]若延或不从命
[05:49.61]军便自发的部署
[05:52.07]至于诸葛亮为什么要做出这样一个不利于魏延的部署
[05:56.63]张作耀先生
[05:57.71]刘备传的解释是
[05:59.37]诸葛亮对魏延不信任
[06:01.95]那为什么不信任呢
[06:03.99]因为他们在军事战术上有分歧
[06:07.25]这个说法有证据吗
[06:09.35]有
[06:10.55]三国志魏延传说
[06:12.41]每次出征
[06:13.61]魏延总是要向诸葛亮请兵
[06:16.13]让他单独率领一支队伍
[06:18.21]走不同的路线
[06:19.75]两路出击
[06:21.05]会师潼关
[06:22.49]就像当年韩信替刘邦打天下那样
[06:26.13]而诸葛亮也总是不答应他
[06:29.19]于是魏延便认为诸葛亮胆小怕事
[06:33.23]因怀才不遇而愤愤不平
[06:40.08]魏延与诸葛亮存在分歧
[06:42.58]还有一个实例
[06:44.12]那就是所谓的子午谷奇谋
[06:47.38]我们知道
[06:48.52]蜀军从汉中北进中原
[06:51.26]必经秦岭
[06:52.80]而跨越秦岭的路线则有三条
[06:56.22]一条是东面的子午谷通道
[06:59.12]全长六百多里
[07:00.80]出口就是长安
[07:03.10]一条是中间的筑谷通道
[07:05.72]全长四百多里
[07:07.30]出口就是武功
[07:09.54]还有一条是西面的斜谷通道
[07:12.48]全长近五百里
[07:14.10]出口就是梅国
[07:16.62]斜谷道中段有一条西北向的支道
[07:20.36]叫击鼓
[07:21.58]从击鼓出散关
[07:23.22]就到了陈仓
[07:24.88]建兴六年春天
[07:26.54]早已抵达汉中的诸葛亮决定发起进攻
[07:30.30]开始他的第一次北伐
[07:32.76]走哪条路
[07:34.30]这就成了问题
[07:36.38]据三国志
[07:37.26]魏延传裴松之注引的魏略记载
[07:40.48]当时诸葛亮是召开了军事会议的
[07:43.36]会议地点是在南郑
[07:46.04]在会上
[07:46.92]魏延第一次提出了兵分两路的主张
[07:50.46]具体的说
[07:51.54]就是由他自己率领五千精兵
[07:54.30]在家搬运粮草的五千人
[07:56.74]从堡中出发
[07:58.10]沿秦岭而东
[07:59.62]顺子午谷而北
[08:01.48]不用十天
[08:02.28]就可以到达长安
[08:04.00]与此同时
[08:05.38]诸诸葛亮也亲率大军
[08:08.11]走斜谷
[08:09.21]挺进梅国陈仓
[08:11.79]魏延说
[08:12.81]镇守长安的是曹操的女婿夏侯茂
[08:16.81]这是一个没有用的公子哥
[08:19.13]他听说末将神兵天将
[08:21.11]肯定吓得掉头就跑
[08:23.75]长安城里并没有什么像样的官员
[08:27.09]钱粮却很充足
[08:28.99]末将足可抵挡一阵儿
[08:32.03]等丞相兵到
[08:33.37]两军汇合咸阳以西
[08:36.32]这不就搞定了吗
[08:38.50]可诸葛亮不听
[08:40.58]这就是所谓的子五谷奇谋
[08:43.38]这是诸葛亮时代的一段有名的公案
[08:46.76]也是史学家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
[08:50.58]很多人都想不通
[08:52.24]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纳魏延的建议
[08:55.20]出奇兵
[08:56.16]走子五谷
[08:57.22]打曹魏一个措手不及呢
[09:00.60]其实
[09:01.44]魏延的建议包括两个内容
[09:04.56]一是分兵
[09:05.98]二是奇袭
[09:08.27]因此
[09:09.03]此案也包括两个问题
[09:11.83]一是诸葛亮为什么不让魏延分兵
[09:14.93]二是诸葛亮为什么不走子五谷
[09:23.37]先说分兵
[09:24.83]分兵其实很正常
[09:26.91]刘备和关羽就常常分兵
[09:29.95]隆中对也说
[09:31.57]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09:34.97]洛
[09:35.65]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09:39.92]魏延自己也说
[09:41.50]如韩信故事
[09:43.64]可见
[09:44.32]魏延是把诸葛亮拟于刘邦
[09:47.14]刘备
[09:47.80]把自己看作韩信
[09:49.88]关羽
[09:50.58]并无不忠
[09:51.74]也并无不妥
[09:53.66]这其一
[09:54.80]其二呢
[09:55.93]诸葛亮也不是绝不分兵
[09:59.04]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10:01.42]他后来的决策就是扬言要从协谷攻梅国
[10:05.66]并且派赵云和邓之占据击鼓
[10:09.18]自己却亲率率军军攻西边的的山
[10:13.15]山以分兵
[10:14.63]并非绝不可行
[10:16.67]但诸葛亮派赵云
[10:18.29]邓之
[10:19.09]不派魏延
[10:20.63]这就让人觉得
[10:21.93]他对魏延不信任了
[10:24.53]这个说法
[10:25.57]可以讨论
[10:26.85]因为第一
[10:27.93]赵云和邓芝率领的只是宜军
[10:31.29]并不是一定非派谁不可
[10:34.61]何况这时候赵云的地位
[10:37.01]也不比魏延帝
[10:38.93]两个人均在建兴元年被封为亭侯
[10:42.55]赵云的职务是中户军振东将军
[10:46.13]魏延的职务呢
[10:47.37]是丞相司马
[10:48.93]凉州刺史
[10:51.19]派赵云不派魏延
[10:53.13]不能说就是对魏延的不信任
[10:56.27]这第二
[10:57.25]从魏延的履历来看
[10:59.33]诸葛亮对他还是重用的
[11:02.01]毕竟魏延是刘备所赏识的人
[11:05.55]正所谓先主重臣
[11:08.80]刘备在世的时候
[11:10.54]他已经从衙门将军
[11:12.48]镇远将军
[11:13.68]一直做到了镇北将军
[11:16.32]诸葛亮接手之后
[11:17.92]又封都亭侯
[11:19.64]建兴五年
[11:20.88]诸葛亮进驻汉中
[11:22.46]任命魏延为前部指挥官
[11:25.26]兼任丞相司马
[11:27.18]凉州刺史
[11:28.71]嗯 建兴八年
[11:30.43]又晋升他为前军师
[11:32.47]征西大将军贾节
[11:35.01]爵位也升了两级
[11:37.35]从亭侯晋升为县侯
[11:40.13]也就是南郑侯
[11:42.25]另外
[11:42.89]据三国志刘琰传记载
[11:45.25]刘琰与魏延闹矛盾
[11:47.31]被诸葛亮责备的还是刘琰
[11:50.59]所以此说不大讲得通
[11:58.10]再说子午谷
[11:59.78]这也是历史上争论颇多的一个问题
[12:03.18]争论的焦点
[12:04.54]多半在魏延的奇谋是否可行
[12:09.07]一派认为
[12:10.21]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
[12:12.33]实在是可惜
[12:13.99]众所周知
[12:15.09]对于诸葛亮的这次北伐
[12:17.25]曹魏方面是毫无思想准备的
[12:20.77]等到蜀军出现在岐山
[12:23.11]南安 天水
[12:24.67]安定三郡就同时叛魏应亮
[12:28.11]结果关中响阵
[12:30.41]曹魏集团是朝野恐惧
[12:33.99]这个时候
[12:35.07]如果魏延的五千精兵也出现在长安
[12:39.17]那将是何等的情况啊
[12:42.15]西湖孔明太过谨慎
[12:44.57]以至于坐失良机
[12:47.39]这当然很在理
[12:49.41]不过反对派的意见也不容忽视
[12:53.39]他们认为魏延的方案未知数太多
[12:58.08]比方说
[12:58.97]魏延料定夏侯茂会弃城逃跑
[13:02.51]那万一他不跑呢
[13:04.45]或者夏侯茂跑了
[13:06.11]其他的将领固守呢
[13:08.33]何况魏国名将郭淮等人尽在海咫尺
[13:13.10]一旦长安死守
[13:14.94]郭淮来援的话
[13:16.86]并无太多粮草的魏延军队
[13:19.78]岂不是就被包了饺子吗
[13:22.97]魏延说
[13:23.69]诸葛亮的大军从邪谷北上
[13:26.21]随后就到
[13:27.77]那么如果赶不到呢
[13:30.13]要知道
[13:31.17]无论子午还是邪谷
[13:33.39]所经的都是崇山峻岭
[13:35.95]道路艰险
[13:37.23]又气候多变
[13:38.91]行程算不了那么准的
[13:41.41]远道袭人
[13:42.75]士机难测
[13:44.47]故千里用兵
[13:45.85]必须慎之又慎
[13:48.41]何况魏延之军跋山涉水
[13:51.17]千辛万苦走到长安
[13:53.88]已是强弩之末
[13:55.82]怎么敌得过夏侯惇守株待兔
[13:59.16]以逸待劳呢
[14:01.14]所以
[14:01.78]诸葛亮不用未延之计
[14:03.94]显然是对的
[14:06.62]这些说法
[14:07.86]当然都有道理
[14:09.46]但我认为
[14:10.58]也都没有说到根本
[14:13.03]根本是什么呢
[14:14.41]是政治
[14:16.47]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14:18.99]何况诸葛亮首先是政治家
[14:22.39]政治家在进行战争的时候
[14:24.79]首先要算的是政治账
[14:27.65]其次才是军事账
[14:30.66]诸葛亮在决定是否采纳魏延建议的时候
[14:34.28]也是如此
[14:35.88]那么
[14:36.48]诸葛亮算的又是一笔怎么样的政治账呢
[14:45.04]这就要先弄清一个大问题
[14:47.78]为什么北伐呀
[14:49.86]关于这一点
[14:51.06]出师表是做了交代的
[14:53.16]而且按照通常的理解
[14:55.42]北伐的目的就是出师表所说的那十六个字
[14:59.88]北定中原
[15:01.42]攘除奸兄
[15:02.94]兴复汉室
[15:04.42]还于旧都啊
[15:06.92]这当然并不错
[15:08.76]因为这个确实是诸葛亮的理想
[15:11.90]我一再说过
[15:13.40]诸葛亮不等同于一般的谋士
[15:16.58]谋臣之处就在于他有理想
[15:19.80]他的这个理想
[15:21.20]也一直没有忘记
[15:23.44]但我们要问
[15:24.88]这个理想
[15:26.32]他实现了吗
[15:28.18]没有
[15:29.74]诸葛亮的多次北伐
[15:31.66]虽然也取得了一些胜利
[15:33.92]比如夺得了武都
[15:35.64]阴平
[15:35.98]杀杀了王双
[15:37.51]张郃
[15:38.33]但总体上说
[15:39.81]可谓是劳而无功
[15:41.85]得不偿失
[15:43.33]离兴复汉室
[15:44.67]还于旧都的目标
[15:46.43]就更是相去甚远
[15:49.05]这当然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
[15:51.47]更不是因为他不努力
[15:53.33]而是事所必然
[15:56.56]这里所说的士
[15:58.04]也有三点
[15:59.28]第一
[16:00.10]曹魏非粟王之国
[16:02.66]在刘备和诸葛亮的眼里
[16:04.76]嘴里 心目中
[16:06.44]曹魏是汉贼
[16:07.94]是罪人
[16:09.24]这个政治立场
[16:10.58]他们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啊
[16:13.26]当然
[16:13.76]孙权是放弃过的
[16:16.20]据诸葛亮集记载
[16:17.90]刘备去世以后
[16:19.40]曹魏方面的一些人
[16:21.14]包括司徒华阴
[16:22.72]司空王朗
[16:23.84]尚书令陈群
[16:25.18]太史令许知
[16:26.74]都先后给诸葛亮写过劝降书
[16:29.78]诸葛亮并不一一作父乃做正义一文
[16:34.56]公开的表明了态度
文本歌词
本字幕由TME AI技术生成
嗯
魏延一案中
有一个不解之谜
那就是诸葛亮在临终前
为什么要做出不利于魏延的撤军部署
这个部署真与两人的军事路线分歧有关吗
诸葛亮北伐时
为什么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在这个分歧的背后
有什么不能公开的隐情
诸葛亮数出岐山
劳而无功
却仍然锲而不舍的进行北伐
又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the个the这的这的这的证据
上一章讲了魏延一案
此案的性质现在大致上已经清楚
即魏延的作乱
不是谋反
而是内讧
其直接责任人是杨怡和魏延自己
但是诸葛亮也有脱不了的干系
因为他在临终前做了一个奇怪的部署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
诸葛亮病重的时候
召开了一次秘密的榻前会议
与会的有长史杨怡
司马贾谊
护军姜维等人
诸葛亮交代
自己死后
立即撤军
让魏延断后
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
就不管他
部队进行开拔
这事儿十分的可疑
众所周知
当时北伐军中
除诸葛亮以外
魏延的地位是最高的
任前将军
征西大将军贾捷
封南郑侯
南郑侯就是县侯
爵位最高
大将军是食职
军衔最高
贾节就是有尚方宝剑
权威最高
按照常规常理
接替诸葛亮指挥全军行动的
当然应该是魏延
然而
诸葛亮却指定了杨怡
杨怡是什么职务啊
丞相长史加隋军将军
丞相长史就是丞相府的秘书长
其实啊
是大管家
隋军将军则是部统帅部队的光杆司令
实际上是军队里的文职人员
也就是说
诸葛亮的这个部署
是军权不交给军人
却交给了文人
不交给高官却交给了低官
不交给副统帅却交给了秘书长
如此颠倒错乱
难道不奇怪吗
于是我们就要问一
诸葛亮为什么不用魏延而用杨怡
二
他召开的这个秘密榻前会议
为什么不通知魏延参加
三
诸葛亮为什么料定魏延不会服从命令
而且要求部队不管魏延自行出发
这里面最奇怪的就是这一条
若言祸不从命
军便自发
谁都看得出来
这简直就是置位言于死地
或者逼他谋反
至少也是准备抛弃他们
其中利害
诸葛亮不会不知道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也有三种解释
三国演义的说法是
诸葛亮料定魏延会造反
这当然能够解释所有的疑团
但这是小说里边编的
靠不住的
事实上
没有哪个严谨的历史学家会采用这个说法
就连对诸葛亮推崇备至的那些学者
也都认为所谓魏延谋反
实为当时的一大冤案
所以此书不能成立
但是
魏延不不谋反
诸葛亮就有麻烦
统帅抛弃副统帅
那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吧
所以
某些既认为魏延冤枉
又维护诸葛亮的历史学家就主张三国志所宰并非事实
比如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就认为
诸葛亮病危的时候
并没有制定退兵计划就突然去世了
所谓令言断后
将为次之
是杨怡的计划
不是诸葛亮的计划
撇下魏延敬自开拔
自然也是杨怡的主张
不是诸葛亮的主张
诸葛亮压根儿就没说过若言或不从命
军变自发的话
按照陈尔东先生闲话三分的猜测
这话很可能是杨怡等人假传丞相一命
这当然也讲得通
魏延不在身边
孔明死无对证
丞相一命之类的口谕
还不是由着杨怡之流信口雌黄吗
而且这种说法还有一个好处
就是一了百了
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可惜
这只是猜测
只是推理
一点证据都没有
于是
我们不得不面对第三种可能
诸葛亮确实召开了秘密的榻前会议
也确实做了令言断后
将为次之
若延或不从命
军便自发的部署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要做出这样一个不利于魏延的部署
张作耀先生
刘备传的解释是
诸葛亮对魏延不信任
那为什么不信任呢
因为他们在军事战术上有分歧
这个说法有证据吗
有
三国志魏延传说
每次出征
魏延总是要向诸葛亮请兵
让他单独率领一支队伍
走不同的路线
两路出击
会师潼关
就像当年韩信替刘邦打天下那样
而诸葛亮也总是不答应他
于是魏延便认为诸葛亮胆小怕事
因怀才不遇而愤愤不平
魏延与诸葛亮存在分歧
还有一个实例
那就是所谓的子午谷奇谋
我们知道
蜀军从汉中北进中原
必经秦岭
而跨越秦岭的路线则有三条
一条是东面的子午谷通道
全长六百多里
出口就是长安
一条是中间的筑谷通道
全长四百多里
出口就是武功
还有一条是西面的斜谷通道
全长近五百里
出口就是梅国
斜谷道中段有一条西北向的支道
叫击鼓
从击鼓出散关
就到了陈仓
建兴六年春天
早已抵达汉中的诸葛亮决定发起进攻
开始他的第一次北伐
走哪条路
这就成了问题
据三国志
魏延传裴松之注引的魏略记载
当时诸葛亮是召开了军事会议的
会议地点是在南郑
在会上
魏延第一次提出了兵分两路的主张
具体的说
就是由他自己率领五千精兵
在家搬运粮草的五千人
从堡中出发
沿秦岭而东
顺子午谷而北
不用十天
就可以到达长安
与此同时
诸诸葛亮也亲率大军
走斜谷
挺进梅国陈仓
魏延说
镇守长安的是曹操的女婿夏侯茂
这是一个没有用的公子哥
他听说末将神兵天将
肯定吓得掉头就跑
长安城里并没有什么像样的官员
钱粮却很充足
末将足可抵挡一阵儿
等丞相兵到
两军汇合咸阳以西
这不就搞定了吗
可诸葛亮不听
这就是所谓的子五谷奇谋
这是诸葛亮时代的一段有名的公案
也是史学家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
很多人都想不通
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纳魏延的建议
出奇兵
走子五谷
打曹魏一个措手不及呢
其实
魏延的建议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分兵
二是奇袭
因此
此案也包括两个问题
一是诸葛亮为什么不让魏延分兵
二是诸葛亮为什么不走子五谷
先说分兵
分兵其实很正常
刘备和关羽就常常分兵
隆中对也说
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魏延自己也说
如韩信故事
可见
魏延是把诸葛亮拟于刘邦
刘备
把自己看作韩信
关羽
并无不忠
也并无不妥
这其一
其二呢
诸葛亮也不是绝不分兵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他后来的决策就是扬言要从协谷攻梅国
并且派赵云和邓之占据击鼓
自己却亲率率军军攻西边的的山
山以分兵
并非绝不可行
但诸葛亮派赵云
邓之
不派魏延
这就让人觉得
他对魏延不信任了
这个说法
可以讨论
因为第一
赵云和邓芝率领的只是宜军
并不是一定非派谁不可
何况这时候赵云的地位
也不比魏延帝
两个人均在建兴元年被封为亭侯
赵云的职务是中户军振东将军
魏延的职务呢
是丞相司马
凉州刺史
派赵云不派魏延
不能说就是对魏延的不信任
这第二
从魏延的履历来看
诸葛亮对他还是重用的
毕竟魏延是刘备所赏识的人
正所谓先主重臣
刘备在世的时候
他已经从衙门将军
镇远将军
一直做到了镇北将军
诸葛亮接手之后
又封都亭侯
建兴五年
诸葛亮进驻汉中
任命魏延为前部指挥官
兼任丞相司马
凉州刺史
嗯 建兴八年
又晋升他为前军师
征西大将军贾节
爵位也升了两级
从亭侯晋升为县侯
也就是南郑侯
另外
据三国志刘琰传记载
刘琰与魏延闹矛盾
被诸葛亮责备的还是刘琰
所以此说不大讲得通
再说子午谷
这也是历史上争论颇多的一个问题
争论的焦点
多半在魏延的奇谋是否可行
一派认为
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
实在是可惜
众所周知
对于诸葛亮的这次北伐
曹魏方面是毫无思想准备的
等到蜀军出现在岐山
南安 天水
安定三郡就同时叛魏应亮
结果关中响阵
曹魏集团是朝野恐惧
这个时候
如果魏延的五千精兵也出现在长安
那将是何等的情况啊
西湖孔明太过谨慎
以至于坐失良机
这当然很在理
不过反对派的意见也不容忽视
他们认为魏延的方案未知数太多
比方说
魏延料定夏侯茂会弃城逃跑
那万一他不跑呢
或者夏侯茂跑了
其他的将领固守呢
何况魏国名将郭淮等人尽在海咫尺
一旦长安死守
郭淮来援的话
并无太多粮草的魏延军队
岂不是就被包了饺子吗
魏延说
诸葛亮的大军从邪谷北上
随后就到
那么如果赶不到呢
要知道
无论子午还是邪谷
所经的都是崇山峻岭
道路艰险
又气候多变
行程算不了那么准的
远道袭人
士机难测
故千里用兵
必须慎之又慎
何况魏延之军跋山涉水
千辛万苦走到长安
已是强弩之末
怎么敌得过夏侯惇守株待兔
以逸待劳呢
所以
诸葛亮不用未延之计
显然是对的
这些说法
当然都有道理
但我认为
也都没有说到根本
根本是什么呢
是政治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何况诸葛亮首先是政治家
政治家在进行战争的时候
首先要算的是政治账
其次才是军事账
诸葛亮在决定是否采纳魏延建议的时候
也是如此
那么
诸葛亮算的又是一笔怎么样的政治账呢
这就要先弄清一个大问题
为什么北伐呀
关于这一点
出师表是做了交代的
而且按照通常的理解
北伐的目的就是出师表所说的那十六个字
北定中原
攘除奸兄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啊
这当然并不错
因为这个确实是诸葛亮的理想
我一再说过
诸葛亮不等同于一般的谋士
谋臣之处就在于他有理想
他的这个理想
也一直没有忘记
但我们要问
这个理想
他实现了吗
没有
诸葛亮的多次北伐
虽然也取得了一些胜利
比如夺得了武都
阴平
杀杀了王双
张郃
但总体上说
可谓是劳而无功
得不偿失
离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的目标
就更是相去甚远
这当然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
更不是因为他不努力
而是事所必然
这里所说的士
也有三点
第一
曹魏非粟王之国
在刘备和诸葛亮的眼里
嘴里 心目中
曹魏是汉贼
是罪人
这个政治立场
他们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啊
当然
孙权是放弃过的
据诸葛亮集记载
刘备去世以后
曹魏方面的一些人
包括司徒华阴
司空王朗
尚书令陈群
太史令许知
都先后给诸葛亮写过劝降书
诸葛亮并不一一作父乃做正义一文
公开的表明了态度